山西、陕西两省在明清时期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——晋商与秦商。陕西和山西,一河之隔,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。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,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。又名山陕庙,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。
山西与陕西商人实力强大,为了给自己的商队提供方便同时也为了对抗其他商人,他们在万里古茶道沿途很多城镇建造了山陕会馆(又称山陕庙),专为商队服务。茶商们可以驻足息宿、谈茶论道、听曲看戏、交流信息等。
郏县山陕会馆古建筑群的群体布局、单体建筑的规范化和砖雕艺术、木刻艺术、木构艺术等所体现的古建筑时代、地域特征,充分体现着它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
从建筑的规模、规格上,可以看出,那时晋商、秦商的雄厚财力,堪比皇家宅院。站在这曾经繁华一时的山陕会馆,不仅令人哀伤,又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。是哪些富豪一掷千金建起如此气派的会馆?又是哪位能工巧匠有如此的奇思妙想?是谁每天在敲打着晨钟暮鼓?又是哪位唱角曾在这戏楼上红极一时?
戏楼檐下是精美的木雕,花卉、禽鸟、人物等造型生动,工艺精湛。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,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,或舞或斗,惟妙惟肖,檐牙起翘,螭龙含珠,金鳞闪闪,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。
三间面北戏楼,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,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,歇山式台顶,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,是会馆最热闹的地方,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,每年春节、端午、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。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,对于众多-商人来说,也许千里行商的乡愁,只能在聆听家乡戏中得到安慰。
不幸的是,后来由于京汉铁路贯通,再加上河流日益细小,已经失去了水路交通的优势,昔日的辉煌慢慢消融在历史的尘烟之中,当初的喧嚣也归于沉寂。而今,似乎只有矗立在风雨之中的山陕会馆在诉说着西商的故事。
进入清末,社会动荡,商业萧条,山陕商人相继离开河南回乡避乱,河南境内的山陕会馆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繁华。
据了解,河南保存较好的有洛阳山陕会馆、开封山陕甘会馆、郏县山陕会馆、社旗山陕会馆、汝州半扎山陕会馆等几座。